過去卅年,全球化在產業出現分工現象,即開發中國家以製造業產品輸出,歐美已開發國家則以服務業國際化為經濟成長模式。而各國的國際比較利益,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更加凸顯,台灣的科技產業則受國際注目,其中美國以Mataverse,Google與Mircosoft等數位服務公司執全球牛耳,可說是消費性數位服務的全球市場寡占者與網路外部性的最大贏家,而德、日、韓國則居其中,在製造業產品與相關服務的國際化輸出,打造成長雙引擎。
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曾不斷呼籲台灣要積極推動服務業國際化,並認為國際市場將有千倍機會,主要著眼於服務業市場在各國產業結構的高比重,以及可發展附加價值的機會。但他同樣提到服務業國際化要比製造業輸出難上百倍,不但服務創新具有較高難度,且其經營所需資源亦普遍高於製造業,這是台灣推動數位新南向工作時,必須隨時不斷檢視的教戰守則。
目前,由於台灣的數位科技與軟體實力已逐漸拉近與硬體間的差距,以機器視覺為例,過去在硬體思維下,會朝光學技術發展,但現在後端的AI機器學習,能讓硬體不需隨時升級下,維持成本競爭力,並替客戶創造多元附加價值。由此,台灣推動服務業國際化為思維的數位新南向,存在三個核心關鍵。第一個關鍵,是台灣數位科技與軟體的應用舞台必須寬廣,接受更多挑戰,培養經驗,進而累積軟硬整合經驗與數位科技本身的深度,如此才能具備初步的服務規模經濟中的「經驗規模」。
其次,必須拉近與歐美間人才「質量規模」的差距,包括專業領域與國際業務拓展的人才。在台灣,大部分的人才已多被科技業所用,因此政府必須盡快加速引進國際人才,提升高教國際化量能,並思考中長期的移民政策。至於在市場結構上,可多用政策促進數位轉型成功的科技業者,將其內部數位人才獨立為一定規模的SI系統服務公司,並與新創緊密結合,甚至透過國際併購或策略聯盟組成聯合艦隊,充實數位服務人才到一定規模以上,方能有利與歐美大廠在國際上合作與競爭。
第三,是以高規格的資金「後勤規模」,優化台灣企業內部管理與薪酬制度,藉以面對國際人才競爭。過去製造業思維的新南向,往往著眼於降低人事成本,但推動數位新南向的服務業國際化,必須接軌國際並有競爭力的薪酬與管理模式,方能吸引先進國家與在地市場的人才,因應知識人力密集化的營運需求,並強化前述兩個關鍵成功要素。資金面則接軌國際資本市場與策略性投資人,並導入更為前瞻的公司治理制度,也將是台灣推動各項智慧領域服務國際化,需同時建構的配套環境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513984 自由時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