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研院、台電發展去碳燃氫發電 解決運輸儲存難題

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,中研院和台電合作,舉辦「去碳燃氫發電技術」發佈會。中研院首度成功串接小型商用發電機組,從天然氣中去除碳,只燃燒其中的氫,逐步創造零碳電力。這項去碳減氫技術優點是使用較低能量,避免氫氣運輸及儲存問題,更有助台灣有效達標減碳。
 

台灣目前有50%的碳排來自於發電,為了因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,中研院和台電合作,舉辦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表會。

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,「比較長遠來講,再生能源生產綠氫的技術要去克服,目前同步的也跟一些國家,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一樣,也在研究再生能源怎麼從國外進口到台灣來。」

中研院研發的去碳燃氫技術可以裂解天然氣,從中去除碳、再燃燒其中的氫,達到創造零碳電力,再結合發電系統,不僅挹注台灣供電,更能有效解決天然氣發電後,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問題。

中研院指出,去碳燃氫技術有5大好處,包含使用較低的能量,如果以再生能源產生的電投入,還能達到3倍複利效果的零碳電,放大效益。

中研院長廖俊智說明,「你可以藉由逐步提高去碳燃氫的轉化率,而提高減碳的效率。市面上仍然是沒有辦法用純氫來做大型的渦輪發電機。2030年之後這件事情會達成,我們到時候的去碳燃氫,大概那個時候技術也完全純熟了。」

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指出,「就近在發電廠或其他需要用到氫能的地點來生產,所以它就不用長的氫能輸送管線。我想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率,我們可以用既有的天然氣管線,在未來在末端就可以取得氫氣。」

有關於全氫燃燒發電機,中研院指出雖然目前還沒商化使用,不過未來將致力運用燃氣發電機組進行混燒發電,讓台灣儘速達成淨零排放目標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news.pts.org.tw/article/666573    公視新聞網